部落格還真的是挺有年紀的玩意,對八年級生來說,無名小站等平台是社群網站出現前的分享管道。透過文章搭配少量圖片用來分享生活的點點滴滴。不過,隨著無名小站關閉,就連Facebook的網誌功能到最後也全面取消。新興的Instagram更是要求發文必須附上照片。看來文字在這個世代確實是越來越沒落了。
不過,我卻在這陣子重新拾起部落格這個平台,有幾個主要的原因:
第一,部落格相較之下是比較適合的圖文閱讀平台,可以輕鬆打一大串文字,也能個別在圖片中加入圖說。在Facebook內雖然也可以在照片貼文中打文字,以及在個別照片裡加註說明,但兩者之間是分散的。無法在邊閱讀文字的同時依序看到相關圖片及其說明,必須要一個一個另外點擊。Instagram甚至無法加註圖說,也只能上傳10張照片。這方面部落格就方便多了。
第二,在版面上如果有用心選擇,Blogger的文章在電腦及手機上都能輕鬆閱讀,只要順順往下滑就可以。除了不必另外在手機上下載APP之外,圖片比例也是很重要的因素。Instagram限制同篇貼文的照片必須是相同比例,比例若有不同時,就必須要自行加邊框使其維持一至。但這樣就沒辦法讓螢幕的每個畫素都妥善運用,這對精心拍攝的照片來說挺可惜的。至於Facebook雖然無此限制,但同時閱覽直幅、橫幅照片時,一定會有邊框。而在Blogger上,我可以設定所有照片的底部都滿版,無論直幅橫幅都能運用好螢幕的空間。有需要一次閱覽整個圖片時,只要再點開即可。
第三,在Google取消教育帳號的無限容量、Google相簿高畫質的無限上傳後,Blogger是最後一塊可以有條件不計入容量的Google平台之一。也就是圖片的長寬皆不超過2048解析度。雖然總畫素不過兩百萬,但是現在螢幕解析度大多是Full HD,純粹瀏覽已足夠。而且若之前已經上傳在Google相簿裡的照片,也可以直接插入到文章內。倘若未來解析度有更高的需求,那就得自己購置更多容量放大尺寸照片,或者是自己架網站了。總之,Blogger對免費仔的我已經夠用了。
最後,這些文章大部分都是留給自己看得,雖然有些分享性質,但是也未必大家都想看。放在社群網站恐怕除了孤芳自賞外,也不太好一直洗版。所以選擇默默更新在這個部落格內,或許有需要的讀者還能從中得到需要的資訊。而且,哪天自己心血來潮回過頭來看時,就會知道當時自己的一些生活痕跡。有圖有文,也可以連結影片,該有都有。這也是為什麼這裡會叫《生.痕》的原因。
0 意見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