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大學開始學攝影以來,我一直是以平面拍照為主。只有在服務隊或暑期活動的時候,會加減錄影以增加回顧影片的內容豐富度。不過在工作穩定、逐步將拍攝器材換成微單之後,對於錄影就更上手了。原因是微單眼相機不需要反光鏡,且現在攝影產品同步追求平面與動態規格,就算是入門相機也有1080p 60fps,可以做基本慢動作操作。而我當時的單眼相機D7200,則需要開啟DX模式裁切才有1080p 60fps,更別提機身防手震了。
目前使用的主力相機是Nikon的Z6,提供的錄影4K、1080p 120fps模式增加了錄影的彈性。更可貴的是這120fps的模式可以全程收音,在有需要的時候慢動作就可以了。於是之後在拍照之餘,能多紀錄一些影片就多紀錄一下。
當時並沒有想到疫情來襲,很多原本習以為常的事已成回憶。索性當時有留下一些影音素材,便萌生了剪輯影片去鼓勵大家的念頭。當時,我的剪輯功力真的是菜鳥,基本上就是把素材結合起來而已。但是在和從事廣告業的夥伴討論後,配合音樂的節奏變換,將適合的片段放進去,最終在影片內有完整的起承轉合。也讓我首次體會到影片的魔力。
而那時有訂閱了威力導演的方案,仍離到期日還有一段時間,秉持著物盡其用的客家精神。接下來的時間內只要有活動,就是想辦法剪出一段影片來。影片篇幅也不用太長,因為放在IG上的影片若要搭配照片一起PO文,時長必須限制在一分鐘內。
雖然拍照和錄影都是對影像的擷取和紀錄,但是在練習錄影的過程中還是碰碰撞撞。但多練習剪輯,對於前期錄影畫面的提升非常有幫助。從剪輯的角度出發,會知道要什麼樣的素材比較合理。
像是對拍照來說,我只需要一瞬間的畫面精彩就好,所以過程並不是那麼重要。但是錄影就要關注與聲音的配合,如果拍攝內容是談話,那就必須要從頭到尾都要收錄進去,否則剪起來就沒頭沒尾。甚至得在前後多錄一小段時間,以利剪輯時的轉場。
而且在影片裡,如果一直都是同一段畫面就會非常無趣,通常需要切換不同視角的鏡頭,或者搭配輔助畫面來使用。對於平面拍照來說,我可以輕鬆拍出不同角度的照片,甚至換顆鏡頭再拍都沒問題,因為只是拍攝那瞬間。但錄影的話,第二機位就會很重要。如果沒有其他攝影師,我會架第二台相機再腳架上,並用廣角鏡頭拍攝4K畫面。這樣暨可以收錄到全部畫面及聲音,也可以透過裁切來變換畫面,增加影片的豐富度。
又或者我是要拍攝輔助畫面,這時常常會用120fps的升格拍攝。但是原本動作就很慢的畫面,放慢起來就會更不耐煩。所以在用升格拍攝時,我就會比較專注於那些比較大的動作拍攝,也節省記憶卡的空間。
知道自己在錄什麼,回家剪輯就快速的多。甚至我會在出發前就找好背景音樂,先了解音樂的情緒與拍點。這時記錄下的素材就能很快速的被搭配進去,讓我能在旅途結束後快速處理好照片跟音樂。而且流程精進的越多,之後能在影片呈現效果的東西也就越多了!
0 意見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