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節期間,北部幾乎都是陰雨天。這時我才想起家附近好像有不少博物館,但我都未曾進去看過。藉由這次機會去了郵政博物館和台灣博物館南門園區,花了共50塊門票錢,就取得知識上的饗宴。而且因為是過年期間的台北,幾乎沒什麼遊客。
第一站是郵政博物館,門票同時也是明信片,更有現成蓋紀念章的地方。 |
參觀順序建議從6樓開始往下到2樓,每層樓都有特展。今年適逢虎年,6樓展區是以老虎為主題。 |
看了才知道原來老虎只生活在亞洲,歐洲人要認識到老虎是很晚期的事情。 |
頗具年代感的展區,內藏各國的郵票。 |
連中華民國的介紹都頗具時代感,完整的秋海棠早已成為歷史記憶。 |
雖然覺得是小屁孩所刻下的,但這高度應該是成年人才搆得到吧! |
早期沒有電子化的時候,圖書館的館藏也是這樣的紙本索引。 |
郵票打孔機,可以讓郵票比較好撕。每次在撕郵票的時候那聲音很有療癒感,但也還蠻常撕壞的。 |
郵票的印刷版,沒記錯的話是凹版印刷。 |
世界上第一張郵票黑便士! |
郵包中心的作業流程模型,那一袋一袋的郵件包真的很像屠體阿... |
電子自動分信機,可以自動識別郵遞區號。雖然現行郵遞區號是6碼,但寫5碼或3碼都送得到。 |
這樓的展覽布置比較新穎,也有很多給兒童的互動遊戲,蠻適合親子同遊的。顯然預算都花在這裡了。 |
台灣民主國跟老虎也是蠻搭的耶。 |
令人意外的,偏遠的故鄉大湖居然還有郵政設施。 |
電繪了醜得可愛的虎年電子賀卡送給朋友們。 |
第二站是台灣博物館的南門園區,一樓是常設展區,介紹園區本來的歷史。 |
二樓是特展,這次是結合永續發展與年夜飯、餐桌等主題。 |
這裡原本是製造樟腦與鴉片的化工廠,而樟腦除了現在常用的驅蟲用之外,在當時是重要的添加劑,可以製作無煙火藥,所以現場才展示當時的槍枝。 |
朝腦的另一個用途是賽璐璐的添加劑,這是人類最先發現的出具可塑性的合成樹脂。 |
二樓一上來就是各地華人的年夜飯。 |
有看到熟悉的客家菜包。 |
還有客家炒肉。 |
引導觀眾從食物中去了解背後的碳排放問題,牛羊的碳排放量意外地非常高。 |
而海鮮中的廢塑膠微粒問題更不容小覷。 |
這道用垃圾製作的火鍋令人印象深刻。 |
減少廢棄物,最有效的還是從消費者做起。 |
展覽就提供相當有用的建議。 |
0 意見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