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捍衛戰士:獨行俠》(Top Gun:Maverick)是1986年《捍衛戰士》(Top Gun)睽違36年的續集。第一集上映時我還沒出生,我爸則是跟主角湯姆克魯斯(Tom Cruise)同齡的24歲。這部描寫美國海軍飛行員的電影續集再度推出,作為軍事愛好者的我真的相當期待。在這年頭的續集很多,但是要同時做到激起懷念情懷,又要說好一個故事,處理好每一個畫面,讓新舊觀眾都買單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但《捍衛戰士:獨行俠》做到了!
這也是我人生第一次在電影院6刷,連我自己都覺得扯。包含請老爸一起看的那次,貢獻了7張電影票。也是我第一次願意付出更高的價格去看IMAX、4DX和杜比廳,因為捍衛戰士值得如此。這不只是來自於使用真實戰機拍攝的原因,也是因為對操作細節的堅持、完整的故事轉折、合理的角色設定。一部好電影就應該如此,每次重看都能細細品味之前沒看到的細節。即便到了第五刷,我還是能看到哭出來。
---接下來的部分涉及電影劇情,就請斟酌觀賞囉---
軍事細節雖有電影改編,但細節不馬虎
首先在軍事的部分,網路上有來自現役、退役飛官們的觀影心得,不禁讓人讚嘆製作組究竟下了多少功夫在上頭。同時,要在21世紀拍出振奮人心的空戰場景,故事背景的設定就要做得很精確,不然匿蹤戰機飛過去投炸彈就好。雖然我在觀影的當下有些小疑惑,但後來參考網路討論,加上重刷之後的觀察,覺得都能自圓其說。
像是電影一開頭就強調敵人的第五代戰機有優勢,為什麼會被F-14老古董擊敗?要知道,五代機的優勢在匿蹤性、能不被雷達探測。再加上視距外的攻擊能力,可以僅依雷達就對遠處發動飛彈攻擊。然而,頭兩架五代機得先靠近才能確認自家的F-14到底發生什麼事,而讓獨行俠有視距內纏鬥的機會,否則毫無勝算。畢竟當時獨行俠的F-14連雷達都打不開,飛機上的飛彈也都是短程的。至於第三架五代機,由於是從海面往陸地飛,恰好迎頭碰到從峽谷飛出海面的F-14。所以敵方雷達看到時也沒剩多少距離。在火控雷達鎖定後很快就轉入視距內的追殺,得以呈現出精彩的空中纏鬥與角色心境變化。
唯一比較不解的是為什麼不派遣EA-18G咆哮者電子作戰飛機伴隨任務,這架由F/A-18修改的電戰機完全有能力跟隨主角出任務,使任務成功率大為提高。除了能對地對空飛彈(SAM)雷達進行干擾,也可以執行壓制敵方防空任務(SEAD),以反輻射飛彈直接摧毀SAM陣地。可能的原因之一,大概是軍方不希望把任務搞太大,打算以小部隊突襲就好(類似巴比倫行動,以色列派遣戰機轟炸伊拉克核子設施)。畢竟任務規模再升級,就幾乎是宣戰了。最重要的是,最後劇情的高潮、對角色心境的轉變就無從演起了。
題外話,在酒吧中劊子手(Hangman)形容鮑伯(Bob)是匿蹤戰機、豪無存在感。首刷時電影院笑聲此起彼落,但五刷時就只有我噗嗤一笑。推測是軍事愛好者通常一上映就去看了,至於後續被口碑吸引來看的觀眾就不見得會熟悉軍事梗。但也反映出《捍衛戰士:獨行俠》不只在軍事場面出色,才得以有持續發酵的口碑。
人物的小細節到位
電影另一個值得稱讚的點,是很好的在有限篇幅內呈現好故事。沒有拖泥帶水,也沒有太多無謂解釋,一切盡在不言中。若真的要挑剔的話,就是有些場面轉折的太快,例如打了一場沙灘橄欖球就可以讓團隊氣氛變好(?)。不過,電影盡可能的調和每一位出場的人物,帶出人物的同時也給予他們的行為與性格合理的支撐。所以有些細節首刷時未必會注意到,但多看幾次留意到這些細節時,不會有太多違和感。而反例就是《侏儸紀世界3》,拼命的塞角色進去反而更雜亂,角色也常有些莫名的行為讓我看得滿頭問號。但《捍衛戰士:獨行俠》就做得相當自然,主要角色網路的影評有寫了很多,我就來分享我看到的長官旋風(Cyclone)與副官術士(Warlock)部分:
- 長官旋風對任務的態度:在一些影評中,長官旋風被形容為是為求任務成功而不計人命代價的刻板長官。但我觀影的感覺反而相反,覺得旋風是一個好長官,試圖在上級的任務命令,與下屬的安危間做那捏,同時還要管住不受控的教官獨行俠。在獨行俠違反限高規範而被訓斥時,完完全全可以看到旋風是重視人命的,他氣得是獨行俠的危險行為。所以當獨行俠說任務的另一個重點「要活著回家時」,明顯可以看到旋風的眉頭鬆了。只是還是要再念一下獨行俠,才說隊員都可以接受任務風險。這樣的人物設定,讓旋風在最後指揮任務時的表現,到最後看到獨行俠與公雞成功降落時的激動與泛淚,一切都合理了起來。
- 副官術士對獨行俠的支持:從初登場的介紹,就暗示了術士之前與獨行俠共事過且關係還不錯(應該算少數沒被惹毛的少將XD)。在劇情中就很常作為長官與獨行俠之間的緩衝與潤滑。在獨行俠偷開F-18演示任務的可能性時,從電影的畫面就能猜到術士應該是知情,且是給予支持的。不然軍方的戰機哪可能隨便就開上天。最後辦公室訓話時,也可以留意到術士和獨行俠是站在一起的,顯然是一起被訓斥(不然作為副官通常是在長官身旁)。
結語
最後,分享兩個在電影裡讓我學習到的事。第一個是在陷入人生煩惱時,摯友與愛人總是最了解自己,而且能給予最多支持。摯友冰人(Iceman)自不必多說,獨行俠惹出的各種麻煩也是冰人解決。因為冰人知道有些任務只有獨行俠能做到,也只有這些任務能讓獨行俠真正解決縈繞心頭的心魔。而愛人潘妮(Penny)的設定我也覺得很讚,雖然感情戲相對不太重要,但是沒有潘妮的提點與支持,大概也很難讓獨行俠下定決心。未婚的獨行俠也正因為和潘妮重逢,讓這次任務和之前不一樣,有了牽掛存在(出任務前去酒吧和潘妮道別那幕,沒有對白卻讓我默默流淚)。
另外,電影雖然有宣傳的性質,但第二件讓我學到的是美國作為全球霸主的背後,是靠那一打的航空母艦戰鬥群,得以遠洋投送軍事力量(小國可能連小型航母都養不起)。電影為了炸一座還未運作的濃縮鈾工廠,花了長時間訓練飛行員、還搞掉了三台戰機,光戰機的運作成本都高的嚇人。雖然有些人不喜歡美國那樣自以為世界警察的英雄作風,畢竟未經宣戰的攻擊行為真的不可取。但不容否認的,現今世界的秩序是美國和其盟國一手建立起來的,那些航母戰鬥群正是第一線的支撐力量。在俄烏戰爭仍未平息、美中對抗態勢明確的現在,只願台海軍事的嚇阻力量能為我們撐到和平到來的一天。
0 意見:
張貼留言